说起中超,别以为只有咱们国人关注,连美国那边的小伙伴们也时不时“翻翻车”看一眼。他们对咱中超外援的评价,真是五花八门,堪比朋友圈点赞区的神评论,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一口气翻了十篇美国人说中超外援的内容,笑点与干货齐飞,来,咱们先点开之一篇。
咱们说点实际的,比如美国网站《Soccer America》曾形容中超外援“像是卡丁车赛场上突然冲进了F1赛车”,他们肌肉发达,球风强悍,可技术细腻度和适应速度没那么快。很多文章都提到,中超的比赛相对宽松,外援能比较轻松地秀肌肉,顺带踢出几个“国家队水准”的表现,光鲜亮丽地揽收钱财。不过,这也让不少美国球迷发出“这都算水平?”的疑惑声。
美国球迷们常用“桥段”形容中超外援的职业生涯:大牌明星去欧洲叱咤风云,一旦因为年龄、伤病等因素江河日下,就来中国开挂复活。说白了就是:“欧洲无戏唱了,中超开演唱会。”这当中,像保利尼奥、奥斯卡、埃尔克森这些名字尤其被关注,两极评价明显。有美国评论称,保利尼奥来了之后,中超的“中场硬度”上来了,但同时质疑他的运动神经是不是已经“吃了铁锤”。
不仅如此,美国的足球舆论还喜欢拿中超外援的数据说事儿。比如他们盯着外援的进球、助攻、传球成功率,展开“细致解剖”。说实话,这部分内容蛮专业,但嘴里总带着点“菜鸡互啄”的意思,感觉外援们在“光环”之下,实际动作有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因为在更高水平联赛数据更苛刻,中超成了他们“数据PK的缓冲区”。
说完数据的硬核,美国球迷就忍不住吐槽外援与本土球员之间的差距。“美国网友B”就有个神评论:“中超外援,踢球时像飙车,没外援时就像堵车”,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但反映了不少人心里真实的印象:中超外援的存在感太强,本土球员像“配角”。这让美国的一些小圈子球迷会调侃,“美国MLS外援都没这么宠幸本地球员”。
咱还得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媒体和球迷看中超外援时,偶尔会带着“地理标记”思维。什么意思?就是对南美外援褒奖有加,觉得他们技术细腻有戏剧性;欧洲外援则被标榜为优雅但战术感强;而非洲及其他地区球员则容易被归类为“力量担当”或“身体怪兽”,标签化明显。中超外援在他们眼里像一部杂志,翻开不同页就有不同故事,形成一种既丰富又分裂的印象画卷。
还有个饭圈式灵魂拷问:美国人觉得中超外援表现“闪耀”多半是“金钱效应”——超高工资让这些球星心甘情愿来中国。财经视角也不少,聚焦于外援的“挣快钱”心态,觉得薪资的诱惑力远远超过球场荣誉,认为这是美国体育产业体系里难以理解的“内娱现象”。能说啥?钱是现实,也是动力,打工皇帝不是梦。
美国足球专家还经常表达一种复杂情绪:既佩服中超掏腰包引进外援的决心和魄力,又对中超联赛的整体竞技质量持谨慎态度。这种感觉就像看到一个孩子穿了双阔气的球鞋,但跑步姿势还有点别扭。外援们是联赛的“招牌脸”,维系观众热度和关注焦点,但美国人很难把中超和欧洲五大联赛放在同一个天平上。
说到比赛风格,美国人最吹捧的往往是外援的“拼搏精神”和“职业态度”,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国际大赛经验的球员。比方说,维特塞尔和特维斯这样的球员,怎么说呢?他们来了之后仿佛给中超比赛“打了鸡血”,不仅技术在线,还自带流量和话题,让美国足球迷感受到中超的别样魅力。但是另一方面,偶尔也有人调侃,这些外援像是“被关了太久的野兽”,一出笼就想大闹江湖,结果被中超的规则和环境限制得很“憋屈”。
美国网友们还特别喜欢拿中超外援和NBA里签约期满的老将做比喻:就是在职业生涯后期,找个舞台续命,发挥余热。不少评论都是“职业老将的黄昏恋”,充满感伤和敬意,甚至不乏调侃的味道:中超成了“世界杯退役选手的天堂”,是的,你没听错,这真是一个“世界杯球星养老胜地”。
最后,来点脑洞大开:如果美国人真按他们评价把中超外援塑成“角色演员”,那咱中超本土球员是不是该去好莱坞谋谋正剧主角?毕竟,外援们是“戏剧性爆发”,本土球员能不能当“剧本写作者”,也得靠他们自己了。说不定未来某部美国大片,就原型是我们的中超球员,飙个技术,扯点皮筋,场下再来段“吐槽大会”?
2021年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名单:马龙、许昕、樊振东、梁靖崑、王楚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1比利时欧洲杯战绩,以及比利时国家队历届世界...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楚钦单打冠军后的微博王楚钦为什么微博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2年世界杯在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世界杯2022...
2023年欧洲杯赛程时间表2023年的欧洲杯预选赛赛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