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4人在世。
比赛开始后,苏联队强悍的个人素质、娴熟的团队配合,让美国篮球队猝不及防,整场比赛大部分时间比分一直被苏联队压制。全场比赛最后六分钟,美国队展开了绝对反击,并在终场时将比分反超为50:49,正当他们欢呼庆祝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裁判宣布因为还有3秒比赛结束时,苏联队暂停后的开始时间出现技术错误,比赛的最后3秒要重新开始。苏联队最后一秒绝杀,全场瞬间沸腾了,苏联篮球队击败不可一世的美国队获得了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金牌。
悲情球队一:40年代的都灵队
悲情指数:10
这是意大利最古老的一支球队,40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当时这支超级军团横扫亚平宁半岛无一敌手,连坐了四年冠军王座,堪称一览众山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49年5月4日,意大利足球史上最悲惨的一幕降临到都灵头上。当时,眼看就要实现联赛五连冠,拥有九名意大利国家队球员的都灵队,在一次空难中全部丧生,致使都灵队元气大伤四十年未得以恢复,直至今日,仍无法再现当年之辉煌。
悲情球队二:50年代末的曼联队
悲情指数:9.5
这是英格兰最富传奇色彩的球队,50年代末期,以一群青年球员为主的曼联队日见成熟,开始走向欧洲。1958年2月6日,刚刚在欧洲冠军杯八强战中淘汰南斯拉夫红星队而进入半决赛的曼联队在归国途中,因飞机失事,导致23人丧生,其中包括当时英格兰队的头号球星邓肯.爱德华兹。这场空难,使曼联队夺取欧洲冠军的时间延迟了十年。
悲情球队三:9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队
悲情指数:9
南斯拉夫是东欧的传统强队,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辉煌的篇章,但90年代初的那支南斯拉夫队,却实在令人同情。在1990年世界杯八强赛上,他们在缺少一人的情况下,将后来的亚军阿根廷队打的只有招架之功,可惜在后来的点球大战中败北。当时的阵容堪称豪华,拥有号称“三朝元老”的苏希奇;有“东半球马拉多纳”之称的斯托伊科维奇;有红星队的“三个火 *** ”普罗辛内茨基、萨维切维奇、潘采夫以及武约维奇、尤戈维奇等明星,而后来大名鼎鼎的苏克、博克希奇等人当时都只能当替补,得不到上场机会。两年后,在1992年欧洲杯预赛中,南斯拉夫队一帆风顺地获得了小组之一,进入欧洲杯八强赛,但是由于政治原因,南斯拉夫被禁止参赛,替代他们参加比赛的丹麦队倒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荣获冠军,谱写了新的童话。那以后,南斯拉夫分成了几个国家,一代英雄们也是天各一方,也许只有球迷们还记得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悲情球队四:80—90年代的苏联队
悲情指数:9
苏联队一直是以黑马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足坛,但是这种情况到80年代初有所改变。1982年世界杯时,苏联队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他们仅仅是因为净胜球少于波兰而未能进入四强。到了1986年世界杯前,苏联队被认为是夺标的大热门之一,不仅拥有金球奖获得者布洛辛、还有被叫做“雅辛接班人”的著名门将达萨耶夫,以及别拉诺夫、阿雷尼科夫、扎瓦罗夫、普罗塔索夫、契瓦泽等一大批当红球星。他们在小组赛中大胜东欧老牌强队匈牙利(6:0)一役堪称经典,在与普拉蒂尼为首的法国队的比赛中也差点让对方遭受“滑铁庐”(1:1)。以之一的身份进入十六强,可是在对比利时的复赛中,由于裁判的误判(比利时两个进球都是越位),3:4不敌对手,当时被认为爆出了不小的冷门(比利时后来获得第四名)。1988年欧洲杯,苏联队先后战胜了荷兰(1:0)、英格兰(3:1)、意大利(2:1),杀进决赛,最后获得亚军。但90年代初,同样由于政治原因,苏联解体,一下子变成了十几个国家,实力和心态都大受影响。在1992年欧洲杯上,随着他们(当时叫独联体队)0:3完败给苏格兰,一个颇具实力,正在上升的球队就此消失了。更让人遗憾的是,如果苏联不解体,过一两年,他们又会拥有一名超级射手——舍甫琴科,这将是一支多么可怕的球队啊。
悲情球队五:50年代初的匈牙利队
悲情指数:8.5
50年代初是匈牙利足球的鼎盛时期,由普士卡士、科启士、博日克、格罗希奇等世界一流球员组成的匈牙利队以精巧的技术和崭新的打法震动了国际足坛,引导了足球史上的一次革命。这支球队更大的特点就是攻击力极为强大,简直可说是无坚不摧。1953年,面对旧日的霸主英格兰队,他们毫不客气地以6:3大获全胜,这是英格兰队之一次在主场失利。一年后,面对来到客场准备复仇的英国人,匈牙利的小伙子们更是以7:1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在1954年世界杯上,他们同样所向披靡,小组赛9:0胜韩国、8:3胜西德,随后的淘汰赛中又以4:2分别战胜了上届的冠亚军乌拉圭和巴西队(这两场比赛普士卡士都因伤未上场),最后的决赛对手是手下败将西德队,当他们以2:0领先时,匈牙利人认为大局已定,放松了节奏,结果被顽强的德国人连扳三球,轻敌(小组赛曾大胜对手,决赛又领先),伤病(普士卡士带伤上阵),运气不佳(门柱和横梁三次阻挡了他们的进球,一个进球被误判)使他们只能接受“无冕之王”的称号,这是他们四年中唯一的败绩,可却是最关键的一战。虽然只拿到亚军,但普士卡士和科启士以及格罗希奇分别被评为世界杯的更佳球员和更佳射手以及更佳门将。更为悲惨的是,上天不给他们报仇的机会,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普士卡士、科启士等球员都流落到了西方,尽管他们在皇马、巴萨开创了第二次辉煌,可是再也没有找到为国效力的机会。
悲情球队六:70年代的荷兰队
悲情指数:8
在70年代前,荷兰在欧洲只是个水平一般的国家,但是谁能想得到,足球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就从这里开始。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打法,令人耳目一新。场上的队员除门将外,全部参加进攻,也全部投入防守,因此在保持强大攻击力的同时,防守也更加巩固。荷兰队采用这种打法,在世界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4年,不但战胜了东欧的保加利亚(4:2)、东德(2:0),而且南美三雄乌拉圭(2:0)、阿根廷(4:0)、巴西(2:0)也都败在荷兰人的脚下。1978年,他们又先后战胜了伊朗(3:0)、意大利(2:1)、奥地利(5:1)等队;那时的荷兰队,实在锐不可挡。不幸的是,两次世界杯的决赛,荷兰人都功亏一篑,两次都是在占据场上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东道主。但不管怎样,克鲁伊夫、伦森布林克、克洛尔、内斯肯斯以及阿里汉等人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悲情球队七:80年代的巴西队
悲情指数:8
从90年代开始,巴西国家队在1994、1998、2002三届世界杯上获得两次冠军,一次亚军,但在球迷们眼里,近20年来,只有80年代初的那支球队才是更好的。这支球队,尤其是它的中场组合,济科、法尔考、苏格拉底等大师们把艺术足球发挥到了极致,水银泻地般的进攻,令人眼花缭乱的传球,看他们踢球才真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在他们参加的两届世界杯上,布洛辛、达萨耶夫率领的苏联队(2:1);达格利什、斯特拉坎领衔的苏格兰队(4:1);博涅克为首的波兰队(4:0);布特拉格诺领军的西班牙队(2:1);甚至一代球王马拉多纳带队的阿根廷队(3:1)都成了他们脚下的败将。即便是他们失利的场次,也无一不是世界杯上的经典佳作。1982年,他们小看了意大利队(意队小组赛打的一塌糊涂),在只要打平就可以进入四强的情况下,他们仍坚持进攻,结果遭到罗西的偷袭而失利。1986年,他们在与拥有铁三角的法国队交手时,双方演绎出了世界杯历史上艺术足球更高境界的对抗,最后在点球大战中饮恨(公正地说,在这场比赛中巴西人占有优势)。两届世界杯虽然只输了一场(90分钟),但却两次都只能名列第五,是这支巴西队更大的悲情所在。
悲情球队八:80年代的英格兰队
悲情指数:7.5
这个时期的英格兰队先后拥有希尔顿、罗布森、威尔金斯、布彻、莱因克尔、瓦德尔、巴恩斯、加斯科因等超级球星,实力相当强劲。前后参加了1982、1986、1990年三届世界杯,但成绩不令人满意(两次第六,一次第四)。1982年,他们战胜了拥有铁三角的法国队、来自东欧的捷克队以及亚洲的科威特队,战平了鲁梅尼格领衔的西德队(后来的亚军)和东道主西班牙队,保持不败,可是由于赛制的原因未能进入四强。1986年,英格兰先后赢了上届季军波兰队、南美的巴拉圭队,在1/4决赛上1:2负于后来的冠军阿根廷队,但如果不是马拉多纳的那个手球,最后谁胜谁负还真是不好说。1990年他们更是不走运,当他们先后战胜比利时、喀麦隆队杀入四强后,却在半决赛的点球决战中输给了后来的冠军西德队。应该说,英格兰人三次都有机会,倒霉的是他们三次都没能更进一步。
悲情球队九:90年代的荷兰队
悲情指数:7
自从70年代荷兰崛起以来,荷兰队从来都不缺乏球星,90年代更是这样。克鲁伊维特、戴维斯、德波尔、斯塔姆、奥维马斯、博格坎普再加上三剑客,怎么看都是豪华无比。但是在90年代短短的十年间,荷兰人在世界大赛中多次打入四强、八强,但却一次也没有打进决赛。1992年欧洲杯败给丹麦,1996年欧洲杯负于法国,1998年世界杯惜败巴西,2000年欧洲杯输给意大利,四次都是点球失利,实在是太不走运了。
悲情球队十:70—80年代的苏格兰队
悲情指数:7
苏格兰队在整个70——80年代连续五次(1974、1978、1982、1986、1990)获得了世界杯参赛权,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连续参加五次世界杯的其他球队要么是卫冕冠军,要么是东道主),但是在这五届世界杯上苏格兰却从来没有进入过第二轮。其实,这五次他们都有机会出线,但总是在对小组中最弱的球队比赛时没打好。请看,1974年,他们是世界杯上唯一保持不败的球队,但由于净胜球(对扎伊尔仅以2:0胜)比南斯拉夫和巴西少而未能晋级;1978年,他们能打败后来的亚军荷兰队,却被亚洲的伊朗队逼和;1982年,在3:0领先新西兰队时放松了,结果被对方扳回两球,也就是这两个失球使他们再次因为净胜球少而排在苏联队之后未能出线;1986年他们掉进了死亡之组,但在最后一场只要战平乌拉圭就可进入第二轮的情况下,狂攻了85分钟(开赛5分钟对方就被罚下一人)未能破门而再度饮恨;1990年,他们能战胜拥有布罗林等大腕的瑞典队,可是却输给了弱小的哥斯达黎加队。细究起来,遇强不弱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中后场球员(前卫达格利什是欧洲银球奖的获得者;斯特拉坎是80年代欧洲更佳左边锋之一;后卫尼尔和索内斯是当时欧洲最强的俱乐部利物浦的两任队长)。而几次遇弱不强则是缺乏优秀的前锋。可以说,苏格兰自从丹尼斯.劳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世界级的超一流前锋。锋线上实力不足正是这支苏格兰队不能获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也许,他们应该和不列颠岛上的其他球队组合一下,比如从当时的威尔士队借来著名的射手拉什或是马克.休斯)
1号 达萨耶夫
2号 别索诺夫
3号 希迪亚图林
4号 库兹列佐夫
5号 杰米亚年科
6号 拉兹
7号 阿列尼科夫
8号 科托夫琴科
9号 扎瓦罗夫
10号 普罗塔索夫
11号 多布罗沃尔斯基
12号 博罗久克
13号 茨韦克
14号 弗。柳特
15号 雅列姆丘克
16号 哈诺夫
17号 日克曼托维奇
18号 沙利莫夫
19号 谢。福金
20号 戈鲁科维奇
21号 瓦布罗申
22号 乌亚罗夫
主教练 洛巴洛夫斯基
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对阵美国队,此前的奥运赛场上,美国队凭借着国内强大的篮球底蕴,只是派出他们的大学生联队就取得36年不败的佳绩。
不过,一切的辉煌,1972年在德国慕尼黑遇到苏联队就被终结了。
整场比赛可谓一波三折,苏联队一直保持着领先,结尾美国队反超了苏联队一分,但在最后三秒又被苏联队绝杀。
面对强大的美国队,苏联队究竟经历了什么才换来了这场难能可贵的胜利?
《绝杀慕尼黑》便是根据这场比赛改编的电影,2017年,它在俄罗斯本土上映后就获得了俄罗斯历史票房更佳的成绩。
电影虽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主义,可艺术离不开渲染,在渲染之外,电影以更大程度尊重了史实。
本文也将从比赛场上的故事和赛场之外的事实这两方面来向大家展示,苏联队凭什么拿冠军?
一.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家庭
原苏联队的总教练戈梅尔斯基因政治原因被迫下课,领队谢尔盖·巴什金找来了教练加兰任。
加兰任刚上任不久后就对着媒体发表了一番很狂的言论:“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更好是输给我们。”
这引起了记者们的嘲笑,领队谢尔盖·巴什金也认为加兰任脑子是不是坏掉了,美国队可从未输过,他凭什么夸下海口,要知道牛皮被吹破的话,可是会连累到自己的!
加兰任教练一上任,就重新制定了训练规则,重新拟定了球员的名单,有不少球员没能进入备战奥运的名单中,但其中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别洛夫的中锋被选中了。
他事后特地去感谢了加兰任教练,教练只是笑着说:“你就像我儿子。”
这句“你就像我儿子”并不是一句空话。
在美国时,亚历山大·别洛夫心脏病发,加兰任教练拿出了他所有的钱来替他治病,而这些钱,本来是要给他儿子做手术的。
不止是对亚历山大·别洛夫,加兰任教练对每一个队员都像对待自己的儿子那样。
队员萨坎杰利泽要回格鲁吉亚去参加他妹妹的婚礼,他的理由无法让人辩驳:“我只有一个妹妹,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而我终身都要和我的家人待在一起。”
加兰任教练没法说服他,于是就 带着整支球队前往格鲁吉亚参加萨坎杰利泽妹妹的婚礼。
教练喝了大部分的酒,而队员们面对啤酒只是小酌一口,因为明天还要参加训练!
当时的苏联发生了很多文体名人出逃的现象,来自立陶宛的球员保劳斯卡斯有意趁着在国外时溜走。
加兰任对保劳斯卡斯说:“如果你计划好了什么,你现在就该去做。”
加兰任真正站在了球员的那一侧替球员考虑问题,生命中什么最重要?家!
队里有一个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
当时的比赛总分一般在50分左右,谢尔盖·别洛夫是场均能拿30分的男人。
明星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在于他背后大量默默无闻的付出。
刚赢了比赛,大家都在小酒馆庆祝,谢尔盖·别洛夫就开始在街道上练习了。
等所有队员都回宿舍休息了,他一个人背着一个常人提都提不起来的种书包默默练习运球。
正是这股子拼搏劲,让谢尔盖·别洛夫成为了篮球明星,也让他充满了傲气。
“不是所有的球队全是像你这样的球员。”加兰任对他说。
“我想,是的,你运气不错。”谢尔盖回应道。
今年NBA,拥有五个全明星的球队金州勇士队在总决赛相继伤了杜兰特、汤普森,剩下的队员没能挺住,输了球,没能卫冕达成三连冠。
全明星球员,也是会受伤的,包括谢尔盖。
在一场比赛中,谢尔盖的膝盖受伤了,主教练加兰任在没有谢尔盖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调度最终赢得了比赛,这也使得谢尔盖开始打心底里敬佩起这个主教练。
当他得知主教练为了亚历山大·别洛夫的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钱时,颇受感动。
在赢得了总决赛后,助教像往常一样拿了一叠钱过来奖赏大家,是谢尔盖带头把奖金贡献出来给加兰任教练治疗儿子。
我就是看到这个场景开始眼眶湿润的,主教练和球员之间,真正凝聚成了一个家。
在赛场之外,他们正是靠着这份爱,靠着彼此的信任,赢了美国队。
二.故事之外的真实背景
电影之所以感动、好看,是因为它的渲染做得到位,不过真实和现实有些偏差,若用理性的视角来看,则会发现绝杀慕尼黑的背后,除了球员们的热血拼搏,教练的无私奉献,还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因素。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
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温斯顿-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正式标志着冷战的爆发。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两国之间的交锋越来越激烈,7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大批名人出逃的案子。
时任苏联国家队助教练戈梅尔斯基成了重点被怀疑的对象,因为国家队难免要出国比赛,所以要逃很容易,为了防止他逃跑,苏联索性让他下课了。
冷战时期的苏联虽然在一些领域很强大(比如航天领域),但在别的许多领域实际上是相当落后的,国内许多物资因为不进行对外贸易,变得十分稀缺、昂贵。
在电影中,难得出一趟国的国家队小伙子,过海关时都带着许多特色物品。
毛线、收音机、皮带,堂堂国家队,弄得像走私犯。
明星球员谢尔盖·别洛夫膝盖受伤,要向美国队借止痛药,随队医生在德国慕尼黑时,私自购买了很多药品。
队医除了搞点走私,还有别的活要做,那就是窃听。
看小伙子们在国外有没有想要逃跑的意图。
是主教练加兰任一手提拔了队员亚历山大·别洛夫。
但是这个小伙子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并没有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他在1972年比赛时还很健康,他在1976年才被检查出心脏有问题,并于1978年去世,年仅26岁。
当时的苏联队并没有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弱,他们的阵容不亚于全明星。
苏联得益于国域辽阔,拥有中欧、东欧各个国家的人才,所以早在1947年冷战开始时,苏联队已经是欧洲之一强队。
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对话,队长保劳斯卡斯对着谢尔盖说:“当我打球时,整个立陶宛的街道都没有人,他们希望让他取代我?”
谢尔盖说:“ 事实上,当他打球时,整个白俄罗斯都要休假一天。 ”
在1952年至1972年间的四届奥运赛场上,苏联队都未曾赢过美国队,但他们的成绩均为第二名,可谓是无冕之王。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苏联队的主教练加兰任是一个极其懂得变通的老狐狸一样的人物。
而年近七旬的美国队主教练伊巴则真的只是老,他的战术体系还停留在三四十年代没有进攻时间限制的缓慢篮球。
但伊巴教练也有他的杀手锏,在进行奥运集训时,他极其强调球员的身体对抗。
电影中在这一块更大限度地还原了史实,许多苏联队被肘击、被打得流血的现象,均与实际相符。
比赛开打前,加兰任教练在得知美国队的阵容后,做出了临场的调整,他派上了百米跑11.7秒的萨坎杰利泽。
以快制慢,就好似以柔克刚,苏联队在一开场就获得了领先5比0的梦幻开局。
除了“快”这个绝招,苏联队的队员还有极强的中投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场均能拿30分,这个男人后来成了历史上之一个没打NBA就进名人堂的国际球员。
靠着掩护和极强的中远距离投射能力,谢尔盖·别洛夫帮助球队取得了10分的领先优势,这也是 美国队之一次让对手取得两位数的领先优势。
到了下半场,美国队也玩起了他们的强项:对抗。
防守的时候撞一下,抢篮板的时候张开大肘打一下,在带着各种小动作的身体对抗下,苏联队队员的体能逐渐不支,两队比分迫近,最后甚至因亚历山大·别洛夫的失误而反超一分。
就在最后的三秒钟,发生了体育史上的重大悬案。
之一次 ,因为裁判没反应到苏联队已经暂停,因此进行了之一次的重新比赛,判给苏联队三秒钟。
这三秒内苏联队没能进球, 第二次 ,苏联队再次要求重来,因为计时器上是从53秒到50秒,而不是3秒到0秒。
虽然我不懂这两者有何差别,但前者显然违背了程序正义。
于是,第二次再次判给苏联队三秒钟,正是第二次的三秒钟,苏联队完成了配合,由亚历山大·别洛夫将功补过,完成了最后的绝杀。
赛场上的裁判最初是要判给美国队赢的,但是苏联队的领队一直不服,朝着技术台大喊大叫。
就在这关键时刻,坐在看台上的一名名叫威廉·琼斯的大佬走出来讲话了,他先后两次支持苏联代表队的请求。
该大佬是FIBA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的FIBA主席,大佬一发话,裁判立马支持大佬的建议,跟着大佬走就对了。
事后他回忆,他那样做只是为了履行程序正义,他也没想到苏联队会在三秒内完成绝杀。
有意思的是,这位大佬是苏联代表队成员尤里-奥泽罗夫的老朋友。
因为疑点太多,当天晚上,FIBA内部五名高管对最后的结果进行了投票,结果苏联队以3:2胜出。
有意思的是,这三名支持苏联的投票者分别来自波兰、匈牙利和古巴,都是苏联老大哥手下的小老弟。
赛后美国队很不服气,在颁奖典礼上,他们甚至拒绝领银牌,并且告诉后人也不要领,所以这块银牌至今仍孤独地被遗留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无人认领。
因为 美国人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被主办方给欺负了。
一枚篮球项目的奥运金牌,上面承载着运动员无数的汗水,我们可以看到谢尔盖在大家都去睡觉时一个人默默练习,在大家都在庆祝时他默默练习,整支球队在格鲁吉亚参加队员的婚礼不敢喝酒,抽空默默练习。
历经千锤百炼,才可换来比赛场上的英姿飒爽。
教练、队员之间的真挚情感,才换来球场上超强的凝聚力。
电影展现给我们一种靠着热血和爱相混合便可以取得胜利的幻觉,作为一个小个体,这样的幻觉是美好的。
可是,这场比赛可不是光只有篮球队的几个小伙子们在参加,赛场之外,还有影响力的渗透,综合国力的角逐。
体育比赛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这是一场复杂的胜利,它可以成为激励我们向上的振奋剂,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镜子。
以上~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请允许我们,再次,隆重的向您推荐:《绝杀慕尼黑》”,铁打江山
[2]:“不含剧透,分享这部电影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安妮毛毛
1942年的基辅已经被德军占领了将近一年。当地德国驻军指挥官决定组织有德国和苏联球队参加的足球比赛。原基辅迪纳摩队的球员陷入了两难的局面:他们是要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竭尽全力击败占领军的球队吗?还是应该故意放水,而冒险丢失自己的尊严与荣誉?
1942年的基辅已经被德军占领了将近一年。当地德国驻军指挥官决定组织有德国和苏联球队参加的足球比赛。原基辅迪纳摩队的球员陷入了两难的局面:他们是要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竭尽全力击败占领军的球队吗?还是应该故意放水,而冒险丢失自己的尊严与荣誉?
1941年9月19日,乌克兰名城基辅陷落。在基辅战役中,苏军有数十万人被俘。在混乱的包围圈中,一些基辅迪纳摩足球队的队员们未能找到游击队,也未能顺利突围。他们决定返回基辅,其中球队的守门员特鲁谢维奇在基辅队球迷约瑟夫·科尔迪克(Iosif Kordik)的面包店里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由于科尔迪克是德裔,所以能够享受到一些特权。作为一个狂热的球迷,科尔迪克很想组织一支足球队。所以到1942年春天,特鲁谢维奇一直在基辅的街头留心寻找,看看能不能遇到自己的前队友。他之一个找到的是球队的边锋马卡尔·贡恰连科(Makar Goncharenko),接着两人又陆续找到了一批原基辅迪纳摩和基辅火车头队的球员。这批队员组织起了一支名为星俱乐部的球队,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当地的比赛。
1942年夏天,星队参加了基辅地方联赛,这是由原足球运动员、卖国贼格奥尔基·什韦佐夫(Georgi Shvetsov)组织的联赛。6月7日,星队以7比2击败了什韦佐夫控制的一支当地球队,接着以6比2和11比0的比分先后击败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两支球队。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星队将迎来德国占领军的PGS队。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队员们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目前德国人的定量配给制度下,他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有力气踢比赛。还有人担心和德国球队比赛很可能是自取其辱。但是迪纳摩队的核心球员们却决定不但要踢,还要赢。如果市民们看到法西斯的球队被击败,那相当于为被德军所盘踞的基辅带来一丝新鲜的空气。
不过队员们在比赛期间难以进行太多的训练,因为除了踢球之外他们还要上班。只是在面包厂附近的空地上做些有球训练,大家需要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节约体力。只有前锋伊万·库兹缅科(Ivan Kuzmenko)一直在苦练自己的任意球技术—30码开外的远程轰门,同时再借机训练一下守门员特鲁谢维奇。库兹缅科的关节有些伤病,他觉得自己可能没法跑动太多,但仍然希望在比赛中起到作用。
在比赛前几天,球队中最受尊敬的球员米哈伊尔·斯维里多夫斯基(Mikhail Sviridovsky)给大家找来了一套球衣:红色上衣,白色短裤,红色球袜。大家都知道,红色对德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过队员们倒是有信心认为德军不会干涉他们的穿着。因为德国人也想在球场上击败这支“红色”的球队。
接下来的比赛完全没有按照德国人的预料发展。比赛以4比1结束,星队获胜。过了几天的7月17日,德国人又找了另外一支实力更强的球队,比赛结果更惨:6比0。此后的两场比赛在星队和匈牙利球队之间展开,两场比赛的结果分别是5比1和3比2,还是星队获胜。基辅市民开始为这一系列比赛而悄悄庆祝,那些队员们在大街上也时常被人们认出来,并向他们致以℡☎联系:笑和感谢。
在第5场比赛中,德国人决定给这些不识趣的俄国人点教训。他们组织了一支强队,高射炮队——代表德国驻军的高射炮部队。其队员以前都是在德国足球联赛里效力的专业球,据说有些人在战后继续在德国职业联赛效力。这些德国球员营养充分,体格强健。然而在8月6日的比赛里,高射炮队仍然以1比5的比分败下阵来。星队的球员们据说在比赛中曾听到有球迷低声喊:“上啊红小子们!”。
科尔迪克许多为了让队员们提高体能,会给他们更多的面包,但是比赛结束之后,他也不无担忧的提醒这些队员,他们正处于危险之中。德国人有可能枪毙他们,因为据说在比赛中有德军的球迷曾经大喊要把这些球员吊死在球门的横梁上。
真正决定这些球员命运的比赛在8月9日展开。这次的对手仍然是高射炮队,德国人决心挽回颜面。星队的队员们也明白,德国人不会轻易让他们在几千球迷面前一直这么赢下去。果不其然,在比赛之前有盖世太保的头子到他们的更衣室里,用俄语直接下达命令:“你们队在进场之后,必须向对手行举手礼并高喊‘嗨,希特勒’!”此外,这个盖世太保还提醒他们,不要赢下这场比赛。基辅迪纳摩的队员们沉默了,盖世太保说了一句俄国谚语:“沉默就表示同意了”。队员们在比赛开始之前没有说一句话,但在登场之后,在队长斯维里多夫斯基的带领下,队员们齐声高呼:“Fizkult privet”(苏联 体育 比赛前的一句问候语)。
赛前正在行礼的德国高射炮队球员为了报复之一场失利的羞辱,德国高射炮队在比赛中采取了及其硬朗或者说粗暴的踢法。前锋马卡尔·贡恰连科(Makar Goncharenko)回忆:“他们朝我们凶狠的撞上来,队员们甚至能听到骨头节嘎嘎作响。而那个裁判根本就是个睁眼瞎,甚至在我们被犯规之后还咧嘴笑”。场上的裁判当然都是德国人,因此德国队员可以肆无忌惮的瞄准星队的核心球员犯规,反过来星队队员则完全被束缚了手脚。此外,德国裁判为了尽量不让星队得分,抓住一切机会吹罚星队越位。因此星队队员只能求助于远射或者是一对一突破。不过在半场结束的时候,比分还是星队3比1领先,其中库兹缅科用远程任意球攻入一球,另外他还策划了贡恰连科的另外一粒进球,后者面对对手的严密防守将球送进网窝。中场休息时,卖国贼什韦佐夫和另外一个德国军官先后走进星队的更衣室,无非就是奉劝队员们不要不识时务。
然而,下半场比赛更加激烈,双方都不想输球。比赛开始不久,库兹缅科的大腿受伤而被迫下场。高射炮队此后抓住机会连进两球扳平了比分,但是星队并未就此罢休,此后又攻入2球,据说后卫克莱缅科在将德国队的队员与守门员全部过掉之后,将球停在球门线上,然后转身将其踢向中圈。最终比赛以5比3的比分结束。
8月18日,星队全体队员被捕。经过32天的审讯、羞辱和威胁之后,这些球员被指控勾结地下抵抗组织和游击队。此后,这些队员纷纷被关押起来,等待他们的命运是集中营。6个半月后的1943年2月,由于集中营遭到游击队的袭击,战俘营指挥官决定随机枪毙三分之一的囚犯。2月24日,3名球员被处决,其中包括特鲁谢维奇和库兹缅科,以及在比赛中羞辱了德国人的克莱缅科,他们的遗体后来被扔进了臭名昭著的“娘子谷”—德军在基辅附近的屠戮场。贡恰连科和斯维里多夫斯基以及另外一个叫丘特切夫的球员幸运的从集中营越狱逃跑,最终活了下来。贡恰连科后来成了乌克兰足坛颇受人尊敬的教练,他的弟子包括迪纳摩名宿瓦列里·洛巴诺夫斯基(乌克兰足球名宿,在苏联联赛中出场258次,进71球,先后执教过基辅迪纳摩和苏联国家队)和奥列格·巴济列维奇(和洛巴诺夫斯基同时代的优秀前锋,作为教练曾经在多个球队辅佐洛巴诺夫斯基)。
幸存的贡恰连科和斯维里多夫斯基
1975年,洛巴诺夫斯基率领的基辅迪纳摩队在获得欧洲优胜者杯之后,迎来了欧洲超级杯的比赛,而他们的对手恰恰是德国霸主欧冠得主拜仁慕尼黑队。比赛的结果是基辅迪纳摩主客场双杀对手夺取冠军。对于三十多年前的那场传奇比赛来说,这也许是最为合适的句号。
当年比赛的 体育 场门口的纪念雕塑
拜仁慕尼黑 汉堡 云达不莱梅 沙尔克04 斯图加特 勒沃库森 门兴格拉德巴赫 柏林赫塔 汉诺威 多特蒙德 法兰克福 比勒费尔德 沃尔夫斯堡 纽伦堡 凯泽斯劳滕 美因茨 杜伊斯堡 科隆
2021年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名单:马龙、许昕、樊振东、梁靖崑、王楚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1比利时欧洲杯战绩,以及比利时国家队历届世界...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楚钦单打冠军后的微博王楚钦为什么微博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2年世界杯在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世界杯2022...
2023年欧洲杯赛程时间表2023年的欧洲杯预选赛赛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