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羽毛球队队员采访,羽坛皇后张宁:史无前例蝉联奥运冠军,二婚被大11岁老公宠上天

2023-04-10 5:49:21 体育信息 qqbyg

阅人 | 颜值高实力派:潘杰年和他的南财羽毛球天团

文编 / 姚敏洁 孙澍垚

采访 / 吴澜 孙澍垚

图片 / 桃子

美编 / 被运动员们帅到的47

责编 / 文蕊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羽毛球赛(大学组)在浙江工商大学体育馆圆满收官。

经过8天的激烈角逐,由我校潘杰年老师担任教练,陈童、李寒彬为主力队员的江苏省大学男子羽毛球代表队斩获男子团体亚军,同时我校这两名队员还获得男双亚军,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是将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是国内最高水平的学生体育赛事。

比赛水平高、竞争性强,对我们大学生运动员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尽管如此,我校运动员不畏艰难、赛出风采,拼出令人骄傲的成绩。

        我校参赛运动员与教练员合影

我校学生羽毛球运动员为何能披荆斩棘,力克群雄,获得傲人战绩?

为此,小舸采访了主教练、体育部潘杰年老师和他拥颜值与实力一身的南财羽毛球天团。

                    潘杰年教练

招生政策吸引 优质生源花落南财

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潘教练认为应当归功于学校的招生政策,“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质生源,主动联系学生,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在优质生源的基础上找准队员定位安排练习,好成绩的取得便水到渠成。

在潘教练看来,辉煌战绩更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省教育厅体卫艺处领导、省学生体育协会领导以及我校校领导多次亲临训练场观看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对参赛参训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表示慰问和肯定,这也给了队员们更大的鼓励。

集训期心理调适 最佳状态备战

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队从今年6月份即组队进行集中训练。在训练中,队员们在技战术、体能、心理和双打配合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有效的训练,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员集训期间备赛

集训期间学生组训练与群众组一同进行,据潘教练介绍,“这是对我们同学的一个挑战,面对的竞争者更多,但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也可以接触到羽毛球的更多打法,去思考如何应对,以此来提高球技。”

潘老师依然细心观察队员们的心理状态,“瓶颈期是有的,一开始和群众组的选手对战,他们并不是很适应。群众组的很多选手打法更有技巧性,让他们无从反击,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挫败感。”

陈童表示,自己在刚开始信心并不是很足,潘教练就像主心骨,在关键时刻给大家最及时的鼓励。

最佳CP 无“羽”争锋

潘教练表示,本次获得男双亚军的陈童和李寒彬是我校羽毛球队所作的战略调整。

“原来陈童主攻单打,李寒彬擅长双打,我们根据他们的优势尝试着让他俩搭档打男双,本次大赛的成绩可以看出他俩组合起来能够发挥优势取得胜利”。

两位同学入校以来一直刻苦训练,曾在2016年获得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冠军,并获得2017年9月初获得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天津)群众组A组男子双打亚军。

          陈童、李寒彬赛场帅气表现

在此次男双比赛场上,陈童和李寒彬这对搭档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首战湖北队,赢得艰难,当时两人都有些紧张。“

他俩都不是特别外放的性格,还是有点闷的,不会去把喜怒哀乐夸张地表现出来。但是运动场上需要这些,需要去大喊、发泄,让自己兴奋起来,”潘教练说,“我就经常叫他们在赛场上喊、释放,他们打了好球,我也在场边为他们呐喊、鼓劲儿,这是我给他们加油的方式。”

最后两人稳扎稳打,在赛场拿出了最燃状态。首先以2:1艰难战胜湖北队,随后又以2:0战胜广东第一男双,晋级8强,在14号下午的比赛中又以2:0战胜福建队,胜利晋级4强。

一场球一场球地赢下来,陈童表示:“原先定的目标并不是很高,最后一步步打到决赛,更加放开了,就想着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为学校争荣誉。”

巾帼不让须眉 女儿郎赛场显英姿

据了解,此次全国学生运动会羽毛球赛我校共派出孙煜然、孔书铭、吴芸三位女将。在此前的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孔书铭曾斩获女子单打冠军,孙煜然、吴芸获得女子双打第四的好成绩。

在谈到女队在此次比赛中的成绩时,潘教练表示确实存在遗憾。因为赛前一位女队主力的伤势未能完全恢复,或多或少影响了发挥。“凭借她们的实力,应该可以得到更好的名次。”

                女队队员赛场英姿

                  女队队员合影

                        孔书铭

                        孙煜然

                          吴芸

“没关系,我们失去的都会通过好好训练挣回来的。”队员孙煜然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同时,她表示学校给了这么好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在比赛中获得成长也能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十九大召开在即,他们会通过更加努力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来迎接党的盛会。

赛场上下 我们都是一家人

男子团体赛中,我校教师潘杰年、陶念蕴(苏州科技大学)担任教练、南京财经大学(5名)、苏州科技大学(4名)、南京体育学院(1名)组成的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队,先后以两个2:0战胜湖南队和宁夏队。又分别以2:1和2:0战胜传统强队陕西队和辽宁队,胜利晋级决赛。

但在决赛中憾负由北交大、北工大、北体大、北科大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组队的北京队。对此,潘教练表示,“成绩非常惊艳,我更在意的,是他们有没有在比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只要自己之后想起来不后悔,就行。”

江苏省大学男子羽毛球代表队斩获男子团体亚军

“训练的日子里,大家基本上一整天都泡在球馆里,辛苦、伤病都是互相分担的,偶尔对抗的时候伙伴之间加一些小赌注,队员之间的关系比谁都好。加上教练这个亦师亦友的大家长,真的像一家人了。”用汗水联结起来的感情让他们之间更加默契,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得如此优秀。

                                          队员生活照

运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常态

潘教练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体质一般,而且正在呈下降趋势。大学生要让学习和体育锻炼交叉进行,多跑步、多健身、多打球,让运动成为一种常态,才能受益终生。

潘教练希望同学们多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运动社团会,借助社团的集体活动机会走向操场,比如羽毛球协会经常得到教练们的技术指导,参加运动的同学们往往拥有更好的精神面貌。

【小彩蛋】队员一句话形容自己眼中的潘教练:

@陈童:

哈哈,在我眼里,潘教练就像是我们的朋友,平时也爱和我们一起玩儿、一起打打球。

@李寒彬:

霸气威武打球帅的男人。

@孙煜然:

训练的时候高冷、认真、严肃,平时和我们像朋友一样,会带我们吃吃喝喝。

@吴芸:

亦师亦友,训练认真负责。

@孔书铭:

和蔼可亲,技术精湛。

感谢羽毛球队队员提供部分图片

羽坛皇后张宁:史无前例蝉联奥运冠军,二婚被大11岁老公宠上天

1975年张宁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张宁的父亲张仕财曾经是一名军人,她的母亲常慧敏则是一个普通人,张宁是家里的老大,在她之后还有一个弟弟张凯。

母亲常慧敏30多岁就得了腰间盘突出,有时候病情严重的时候都没法下床,而且父亲张仕财则因为工作经常要出差。

所以小时候得张宁既要上学还要照顾妈妈和弟弟,生活非常得艰辛,这也养成了张宁坚韧不拔得性格。

小时候得她虽然身材瘦弱,但是因为一直做家务,身体素质非常好,是学校里得运动健将,她最擅长得运动是跑步,在小学的时候她创下的800米、1500米记录,长达5年学校都无人打破。

每次参加比赛张宁都能获奖,得到的牙刷、毛巾等等东西,经常带回家,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面都不用买这些东西。

1984年,张宁9岁的时候,锦州市体校羽毛球教练杜志新到张宁所在的南四小学挑选苗子,他一眼就看中了身体素质不错的张宁。

但是张宁却是不愿去体校练习羽毛球,原因便是她还要照顾妈妈和弟弟,于是杜志新便,来到张宁的家里做工作,他告诉张宁的母亲,张宁是一个难得的羽毛球人才,将来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应该克服困难让张宁去练球。

于是在母亲的鼎力支持之下,张宁也只能到锦州市体校去练习羽毛球,因为家里距离体校很远,而体校规定是每天早晨5点半就要出操,所以张宁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之后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赶往体校。

在张宁的家门口有着一条长达300米的胡同,这个胡同没有路灯,张宁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内心都非常的害怕,但即使是这样,张宁也从来都没有请过假。

而且因为家境贫寒,许多一起训练的小朋友,训练完之后又是喝牛奶又是吃鸡蛋,但是张宁只能喝白开水。

不过就算条件不好,但张宁依旧努力训练,同时她还没有丢下学业,每天训练完之后,她就坐在暖气边写当天的作业,很多时候都是晚上10点多才上床睡觉。

虽然张宁在羽毛球上的天赋非常高,而且杜志新教练对于张宁也非常的照顾,但是随着母亲常慧敏的病情加重,张宁还是选择暂时告别羽毛球,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不过就算在照顾弟弟的同时张宁也不忘锻炼身体,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就慢慢打下了,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开春弟弟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张宁则又拿起了羽毛球拍。

听说张宁又回来练习羽毛球了,杜志新教练又把张宁抢到了自己的组里,就这样训练了两个多月,正好赶上辽宁羽毛球少儿比赛在锦州举行。

于是杜教练便给张宁报了名,年仅12岁的张宁在这个比赛中,战胜了很多比她大三四岁的选手,拿到了女单第四名的成绩。

张宁的优秀表现引起了辽宁省体校的羽毛球教练白丽华的注意,她觉得张宁是一块练习羽毛球的好材料,精心雕琢之下一定能够成材。

于是白丽华便把12岁的张宁带到辽宁省体校进行训练,在进入更高级的舞台之后,张宁虽然刚开始在队中一直都是垫底的,但是张宁就是不服输,她的羽毛球天赋也是一点点被挖掘出来。

1989年,14岁的张宁入选了辽宁省羽毛球队,这也意味着张宁正式地成为一名职业羽毛球运动员。

因为张宁一个人在辽宁沈阳训练,父母对她很是担心,经常去到沈阳看她,甚至母亲常慧敏担心女儿在沈阳吃不好,每次去还总在家里做一些张宁爱吃的饭菜带上。

而张宁每次看到父母来看她都是非常的高兴,将父母带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同时她还把队里发的运动服拿给父母,让带回家给弟弟穿,

张宁在辽宁省队训练期间,只有每年的春节才有时间回家陪父母,但是哪怕回家张宁依旧不忘训练,每天早早就起来出去跑步。

有时候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但是张宁哪怕是顶着一身雪,也要坚持跑步,看着如此懂事的女儿,张仕财夫妇也是非常的欣慰。

1991年,16岁的张宁入选了国家羽毛球队,刚开始师从著名教练陈玉娘,后来陈玉娘离开国家羽毛球队,张宁又跟着李玲蔚教练训练。

从1987年到1994年期间,张宁虽然从省队到国家队,但是她一直都是没有工资的,因此她平时的训练、比赛等费用,都是需要张宁自己承担,也就是张仕财父母来承担的。

这一度让张仕财父母的经济很紧张,有时候常慧敏腰椎复发都不敢上医院,家里的衣服都是破了,补补继续穿。

直到1994年,张宁在法国羽毛球公开赛上夺得女单冠军之后,她才开始有工资,张仕财夫妇的经济压力才得到了缓解。

张宁的身高1米75,是进攻性球员,个人条件也是超过当时的龚智超、戴韫等等球员,被很多球迷认为是中国羽毛球女队下一位领军人物。

但是在1994年雅加达尤伯杯决赛中,张宁作为中国队的第三单打,在前四局中国队与印尼队战成2比2平的情况下。

张宁出战的第五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张宁当时的对手是印尼羽毛球队的天才少女张海丽,此时的张海丽只有15岁,比张宁还小4岁。

这个年龄段大一岁就意味着经验更丰富,因此大家都对张宁抱有很大的信心,但谁知道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赛的张宁,心理压力太大,最终以1比2输给了张海丽,也让中国队将保存了5年之久的尤伯杯拱手送给了印尼队。

张宁的这次输球,如果放在现在相信很多球迷还能理解,但在当时疯狂的球迷只知道批评,在这种声音之下,张宁开始被教练“雪藏”,失去很多参加世界大赛的机会。

每次当有世界大赛的时候,教练宁愿让比张宁还小的队员出战,都没有再给张宁机会,这让张宁一度陷入非常失落的境地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已经21岁的张宁没有出现在参赛名单之上,但她也专门去送了参赛的队员们,之后拖着行李箱回到了辽宁省羽毛球队。

在回辽宁的火车之上,张宁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情不自禁地留下的眼泪,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退役之前哪一个单打世界冠军,这样她也就无怨无悔了。

不过张宁的这个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1998年张宁的世界排名第一次跃升世界第一,按照当时中国羽毛球队内的情况,张宁是完全有资格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

但是接下来因为张宁有一次训练迟到了,她便被教练组意外的停赛半年,这让张宁一时之间接受不了。

最主要的是停赛半年,她这么长时间不打比赛,积分下降,也就与悉尼奥运会无缘了,那个时间段张宁内心的沮丧难以用语言表达。

虽然这些打击让张宁一度想要放弃羽毛球事业,但是最终她还是决定坚持下来。

2001年张宁在亚锦赛女单决赛中击败中国香港选手凌婉婷拿到冠军,2002年在获得韩国公开赛之后,张宁的世界排名再次回到了第一的位置。

2003年,羽毛球世锦赛上,张宁一路过关斩将,击败马尔廷、张海丽等世界名将,最终以大比分2比0战胜了队友龚睿那获得了冠军,这也是张宁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

同年的中国香港公开赛,德国公开赛上张宁均获得女单冠军,2004年全英赛张宁止步女单四强,不过在此后她帮助中国队蝉联苏迪曼杯冠军。

这些成绩也让29岁的张宁成功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参赛名额,要知道此时和她同时代的戴韫、龚智超等人早已退役,而张宁依旧坚持在赛场之上。

当时的媒体称张宁是大器晚成,但是张宁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含泪说到:“如果能够选择,有谁愿意大器晚成呢?”

2004年雅典奥运会,张宁一路杀进决赛,决赛中她的对手正是印尼名将张海丽,两人也算是宿敌。

张海丽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羽毛球女单银牌获得者,又战胜过张宁,心理优势很大,因此一上来就积极发动攻势,拿下了首局的胜利。

但是从第二局开始,张宁就抓住了张海丽胖、矮、移动慢等弱点,频繁调动张海丽,让张海丽疲于奔命,最终以大比分2比1拿下了这场胜利。

这枚金牌不仅了结了张宁与张海丽十年的夙愿,同时也打开了张宁的心结,在颁奖的时候张宁留下了开心的泪水。

张宁的父母也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一起观看比赛,在看到女儿夺冠的那一刻,张仕财夫妇也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因为他们知道女儿这一路走来有多么的不容易。

在雅典奥运会之后,29岁的张宁有了退役的想法,因为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她的年纪也到了该退役的时候了。

但是时任中国羽毛球总教练的李永波却是找到张宁谈话,期望她能够再坚持一届奥运会,因为当时中国羽毛球女队很多年轻队员都没有打出来。

因此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张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利益,但是在选择坚持之后,张宁不得不面对年龄、体力等问题。

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张宁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有损伤,最严重的时候两个膝盖肿得就像茄子一样。

每天训练结束之后,张宁一个人躺在床上,在自己腿周围摆十多个冰袋,自己拿着冰袋进行冷敷。

有一次母亲常慧敏去国家队看望女儿,恰巧当时队医正在给张宁进行治疗,看着队医从女儿的膝盖中抽出一针管一针管的血水,女儿疼的发出刺耳的叫声。常慧敏有些不忍心看下去,躲在走廊边默默地流着眼泪。

除了忍受伤病的疼痛和体力的下降之后,张宁还要面对来自年轻队员的冲击。

2005年全英公开赛女单决赛输给了谢杏芳、同年的世锦赛决赛、世界杯决赛张宁都输给了谢杏芳。

不过在此之后张宁的状态也是慢慢回归,拿到日本公开赛女单冠军、亚运会女团冠军、新加坡公开赛女单冠军等等。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张宁曾经一周之内连输两次,但最终她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女单参赛资格。

此时的张宁已经33岁了,但是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半区,最终成功地进入女单决赛,和队友谢杏芳顺利会师。

谢杏芳比张宁小6岁,同时在此前她曾两次在世锦赛女单决赛、一次世界杯决赛、两次全英公开赛中战胜过张宁。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谢杏芳的赢面会更大一些,但是那终究都只是猜测,赛场之上总是瞬息万变,最终张宁成功以2比1战胜了谢杏芳,拿到了个人第二个奥运会女单冠军。

拿到北京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张宁也成为了第一位蝉联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的运动员,尤其是她以33岁的高龄拿到金牌,更是一段传奇。

早在2001年,张宁就与队友于洋领证结婚了,于洋也是辽宁大连人,也是中国羽毛球队的运动员,不过一直没能取得出色的成绩,在2000年退役之后,进入国家二队担任男双教练。

不过两人因为性格差异等等原因,在2008年年底选择离婚,离婚之后的张宁也结束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选择进入国家队任女单主教练。

此后张宁带领国羽女单拿下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冠亚军,她自己也在这一年和李昂再婚,李昂曾是国家羽毛球队队员,和李永波是队友,比张宁大11岁。

2012年年底张宁生下了女儿李可心,此后中国羽毛球也是陷入低谷之中,张宁于2018年从国家队离职,选择培训青少年羽毛球训练。

在2021年6月份,张宁入选了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人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宁表示她会将自己一生都投身与羽毛球事业之中。

如今的张宁已经47岁了,丈夫58岁,女儿10岁,虽然职业生涯和感情都很坎坷,但看看张宁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国家羽毛球队队员采访(采访羽毛球冠军)

曾经那些被迫让球的中国运动员,如今过得如何?

说起“让球”,这对于曾经那个年代,算是一种无奈,但对于运动员来说,则是心理上的一种无法弥补的伤痛,在国内体坛历史上,有三位运动员经历了“让球”最为典型,她们分别是周蜜、焦志敏和何智丽

咱们先来说说周蜜,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曾在个人短视频节目《体坛佳音》中,对前中国羽毛球队的冠军成员周蜜进行了采访,在节目里,周蜜也第一次谈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曾经最著名的让球事件,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时间,但是每当提前这件事,依旧会引发许多网友的争议与讨论

作为中国羽毛球队曾经的一员,周蜜恰好赶上了中国羽毛球最巅峰的几年,整个职业生涯,周蜜一共只参加过一次奥运会,便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那一年的周蜜也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在奥运会女单项目,她也是一路过关斩将打到半决赛,对阵的对手便是队友张宁(前中国羽毛球队队员),考虑到另外一场半决赛荷兰选手张海丽已经提前晋级,因而赛前通过商讨,国羽队管理层最后要求,周蜜让球给张宁,原因则是,张宁对阵张海丽的胜率更高,那么决定让张宁进入最终的决赛

面对教练的安排,周蜜没有任何吵闹,而是听从了教练的安排,半决赛里她以0比2输给了张宁,而张宁在决赛也是顺利击败了张海丽,尽管周蜜认为自己其实也有实力击败张海丽,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听从教练组的安排,主动在半决赛里输了球,虽然最终结局真的不出国羽队所料,但对于一位为了奥运会付出多年心血的运动员来说,这绝对是周蜜心中的一个心结,不过周蜜在访谈中却表示,对于让球不后悔

此外,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曾经对于每一项世界大赛,都需要遵从一定的安排和策略,力争保证各个奖项我们都能稳稳拿到,像前女乒主力球员焦志敏

曾经在比赛里,焦志敏收到了国乒队教练组的让球要求,当时焦志敏的对手是队友陈敏,个人实力排名世界第一,为了能够保证陈敏的成绩,因此教练组要求焦志敏让球给陈敏,虽然焦志敏也按照教练组的安排成功让球了,但是内心始终难以释怀,最终焦志敏也是在郁郁不得志中选择了退役,之后选择嫁给了韩国人安宰亨

不过如今令焦志敏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安秉勋,如今是韩国著名高尔夫运动员,并且已拿过多次冠军,其中在2016年还代表韩国参加里约奥运会

而在国乒队史上,还有另外一位,名字叫作何智丽,不同于焦志敏那么乖巧听从了教练组的安排,何智丽当时在收到让球要求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让球,并成功闯入决赛、且赢下了1987年新德里世乒赛,但之后2年无球可打

之后,郁闷之下何智丽也遇到了丈夫小山英之(日本人),随后移民日本,并改名为小山智丽,加盟了日本乒乓球队,而之后小山智丽在丈夫的陪练下,1992年复出,随后一口气接连战胜多名中国球员,如陈静(奥运冠军)、乔红(世界冠军)以及邓亚萍,尤其是战胜邓亚萍,更是震惊全球

奥运·专访 | 王懿律/黄东萍:脚踏实地,别飘

中国羽毛球队

王懿律/黄东萍与队友郑思维/黄雅琼,是公认的国羽混双“双保险”。东京奥运会,两人凭借稳定的发挥和过人的拼劲,为国羽斩获了首枚金牌。并肩走过五年,他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东京奥运会,黄鸭组合所在的半区强手如林。面对被大家称为“死亡小组”的签位,王懿律/黄东萍毫不怯阵。先是2-0横扫德国组合马克/伊莎贝尔,再是直落两局战胜中国香港的邓俊文/谢影雪,而后2-0轻取马来西亚的陈炳橓/吴柳萤。他们一路稳扎稳打,状态也是一场比一场好,顺利以小组第一的身份进入淘汰赛。

在击败韩国组合徐承宰/蔡侑玎之后,黄鸭组合在半决赛迎战日本强手渡边勇大/东野有纱。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王懿律/黄东萍凭借良好的心态、敢打敢拼的精神逆转取胜,为国羽“双保险”会师决赛拿下了关键一分。

决赛的赛场上,王懿律/黄东萍向自己的队友郑思维/黄雅琼发起了冲击。两对组合彼此熟悉,实力也难分伯仲,“这无疑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在技战术上、心理上、身体状态上,大家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最终,黄鸭组合苦战三局,拿下了2020东京奥运会混双项目的金牌,也成为中国第三对混双奥运冠军。

中国羽毛球队

#奥运 专访:王懿律/黄东萍 不要拿成绩去衡量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 @微信创作者 @微信时刻

视频号

Q: 儿时为什么想从事这项运动?

鸭哥 :其实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是羽毛球,教练来班里挑人,就被挑中了。 东萍: 小时候身体不好总生病,小学有羽毛球兴趣班,我就被爸妈送过去了。

Q: 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鸭哥: 梦想开火锅店,因为我喜欢吃火锅,所以一直有这个梦想。 东萍: 想开小卖部,大家都知道。

Q: 刚刚得知可以进入国家队时的感受?

鸭哥: 刚进来的时候比较茫然,其实没什么概念,其实也是被选过来的。不像打到现在,有了看得到的目标,会更有动力。 东萍: 来国家队集训的时候还好,正式通知的时候其实是哭着离开省队的,可能是因为换了一个新环境吧,周围的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会觉得很孤独。

Q: 进了国家队会因为使命感产生压力吗?

鸭哥: 国家队一直就是推动你前进的地方吧。就像我总跟我朋友说,只要在国家队,早上就会按时自己醒来,感觉自己很紧凑、很紧绷,会有那种压迫感。但只要一回了家,早上就能睡到自然醒的,整个人都很轻松,不用怕点名迟到、不用闹钟叫不醒,就没有这种压力。 东萍: 压力的话其实还好,只是会觉得来到了这里就想变得更好,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

Q: 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赛?

鸭哥: 我觉得我有好多比较艰难的比赛,印象都比较深刻。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小时候打世青赛,那个时候打团体,打到第五场。可能从小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型比赛,那时候真的压力特别大,所以我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东萍: 18年香港公开赛的决赛,跟东野/渡边打的那一场,我们一直保持着胜利,但是那场球输了。输的问题我觉得更多是在于自己,总结那场比赛、包括回忆的时候,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之后看问题就更全面了,感觉自己的心态、承受能力,都高了一个档次。

Q: 职业生涯最低谷、最挫折是什么时候?

鸭哥: 我觉得你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时候,其实是最难受的。因为很少有队员一打完青年赛出来,就可以直接在国际赛场上站稳脚跟,和世界最高水平去竞争。那种时候看不到目标,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在国家队你也不可能自己主动离开这个地方。那时候是最难的,要你自己去积累,自己去熬、自己去坚持,坚持是最重要的,这个阶段国家队会淘汰很多很多人。 东萍: 也是这个阶段吧,没有青年赛的任务、也没有成年赛的任务。你肯定不是队伍的重点,可能还会陪比你小的队员训练。那段时间,应该算是比较难熬的。

Q: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伤病是比较大的困扰吗?

鸭哥: 对于我来说,伤病确实是比较大的困扰吧。没有伤病的话,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压力会小很多。身上带着伤病、带着点痛,其实是很难受的一个事情。我其实伤病不算是特别多,就是一两个地方老毛病,总是缠绕着我。我以前也经常会很难过,痛得很厉害的时候,或者是坚持不了没法训练的时候,会很懊恼然后想放弃,不想打了,因为真的太痛苦了。但我现在也有经验了,我尽量就是哪里痛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没关系的,这段时间一定会心里很难受,过段时间等治疗好了,不再痛了,心情就会好过来了。反正都会过去的,坚持坚持,过一段时间不痛了就行了。 东萍: 我算是没什么太大伤病的,一般都是一些疲劳性的伤病,其实感触不是特别大。

Q: 荣誉对你来说是压力更多还是动力更多?

鸭哥: 我没有什么压力,因为我从来没觉得我有什么荣誉。世界冠军多了去了,这不是“凡尔赛”,我是真的觉得这个没什么。我觉得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成功不是拿一个成绩来衡量的,就像李宗伟那样,他取得了很多大赛的亚军,你能说他的职业生涯不成功吗?不可能,他是很成功的运动员。 东萍: 我觉得这些成绩更多是动力吧,我看到过、我感受过成功的感觉,那个感觉很美好,我会想长时间的保持、也想做到更好,所以我觉得这是动力、不是什么压力吧。

Q: 这么多年职业生涯,最大的成长or改变是什么?

鸭哥: 抗压能力吧,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这是很多人不太容易体会到的。我们作为运动员会遇到很多困难,你经历过很多,才知道怎么去对抗困难。 东萍: 就像鸭哥说的,抗压能力会变得很强,更多的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想着要去坚持,坚持过去肯定是会好的。

Q: 能够登上奥运会的舞台,最想感谢哪个时间段的自己?

鸭哥: 感谢每个时间段的自己吧,少了任何一个时间段,你都可能站不上奥运舞台。从开始练羽毛球,到进入省队、国家队,再到打奥运积分赛,每一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积累和铺垫。 东萍: 鸭哥说得对,确实是感谢每个时间段的自己。每个时间段的自己都有在付出,有付出,才有站在领奖台的时候。

Q: 奥运前最后阶段的目标是什么?

东萍: 离大赛没有多久了,下一阶段我觉得更多的是防伤防病,跟鸭哥做好沟通吧。 鸭哥: 现在保持好身体的状态是最重要的。然后就是做好沟通,做好细节,在场上多讨论。

Q: 第一次看奥运会是什么时候?

东萍: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但记得是在省体校。那个时候只有上课的教室才有电视,我从宿舍跑到教室去看。我记得是张导张宁的那场奥运会决赛,我们在教室里疯狂加油,疯狂鼓掌。 鸭哥: 我是08年第一次看奥运会,宝哥打的那场。

Q: 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奥运比赛?

东萍: 应该是丹哥和李宗伟打的那场,有一个被动球,我觉得根本救不起来的,但是丹哥救起来了,那个画面我现在脑子里都能回想起来。还有一场就是田卿赵云蕾的决赛,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的所有你无法想象的能力,全部都被激发出来了。 鸭哥: 印象深刻的比赛挺多的吧,16年宝哥楠哥他们俩的决赛,12年丹哥的单打决赛,我觉得都很激烈,印象都挺深刻的。

Q: 奥运会备战期延长了一年,对于你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年里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东萍: 延迟一年我自己觉得是更好吧。这一年的时间,多了更多和鸭哥之间的沟通,也更好地去巩固自己。这一年是很好的训练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整个储备,包括身体、技术和思想各个方面,都有一些进步吧。 鸭哥: 我也觉得是好事,我们正好是上升期,有更多的时间去磨合。但还是比较可惜,就是磨合了这么久,但没有比赛去尝试,有一些问题还是要靠比赛去总结。

Q: 大赛已经启动了,你们会不会觉得不出去打,就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水平?还是觉得“他们在明我们在暗”的局面比较有利?

东萍: 我觉得还是要多打吧,在比赛中才能更透彻地发现问题,训练终究还是会和比赛有一点点差距。所以我觉得,训练就是为了比赛,有了比赛才能反映出训练的成果。 鸭哥: 我觉得是要打过才知道问题的。有的时候看他们打比赛进步了,或者打得很好,但可能跟我们对抗起来,大家又有一个不同的状态。比赛的因素很多,所以还是要打过才知道。

Q: 没有出去打比赛导致积分排名下滑,你们会焦虑吗?

Q: 你们觉得东京最大的对手是谁?

东萍: 奥运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状况,不能说哪一队是最大的对手,我觉得每一对都是最大的对手。在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尽量不要让对手变成自己。对手是别人的话我觉得没问题,可以想办法去克服,但对手是自己的话,就很难办了。 鸭哥: 我觉得也是吧。现在其实每对对手,包括欧洲那些他们其实都打得很好。这届奥运会其实挺难打的,对手还是很多,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有冲击力的。

Q: 在大家看来,你们与雅思是“双保险”,雅思也是你们最大的对手,你们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东萍: 我觉得最大的对手可能还是我们自己,在大家看来我们输得多,还没有打在心理上可能就会有一些落差。但我觉得奥运会就是无限可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鸭哥: 大家有这个想法我觉得也很正常,他们是世界第一,我们也经常输给他们。但是我觉得,奥运会这个舞台,很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大家都会在这个舞台上发挥出自己很多的潜能,包括很多外国选手,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

Q: 对奥运会后的自己说几句话吧?

东萍: 比较感谢自己在奥运会之前每一天都比较脚踏实地吧。 鸭哥: 别飘,只不过是拿了个冠军吧。运动生涯是很长的,还是要规划好。

采访/妍洁

文/可可

视频/徐峰、艾欣

图片/AFP

编辑/可可、妍洁

国羽亮相申城:郑思维就任新队长,预计5月重返国际赛场

疫情环境下,长期的“闭环”式集训让国字号运动队们显得格外神秘。他们备战得如何了?伤病控制得怎样?在缺少与国外对手赛场切磋的情况下,他们还能成竹在胸吗?今天上午,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非常久违地迎来了一次亮相,而亮相地点就是上海。

活动间隙,石宇奇在跟队友聊天时开玩笑说,“已经快忘记上一次进闹市区是什么感觉了。”国羽上一次去国门外参加国际大赛还是去年3月的全英公开赛,队伍回国后便进入到了超级漫长的封闭集训状态。

战略性退赛仍可控

预计5月重返国际赛场

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多支国字号运动队都在经历着战略性退赛,国羽也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接受采访时,中国羽毛球协会主席张军表示,这样的战略性选择对国羽选手奥运积分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疫情缘故,我们放弃了几站比赛,对世界排名会有一定影响的。现在来看,我们主要是有一站瑞士公开赛的奥运积分赛没有去参加,对奥运积分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我们是在考虑让队员更好保持积分的同时也保证 健康 。”

算起来,国羽淡出国际赛场已有一年,上一次去国门外参加国际大赛还是去年的全英公开赛。

原定于5月在苏州举行的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已被官宣推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羽的奥运抢分大战。近日国际奥委会刚确认,将于6月1日至6日举行的新加坡公开赛将是东京奥运会羽毛球项目的最后一项奥运资格赛。

有鉴于此,张军表示他们目前把重返国际赛场的预期时间点放在了5月。“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在5月先参加马来西亚,然后是新加坡公开赛及亚洲锦标赛。在此之前,国内4月初还有全运会预赛,所有队员将返回各自地方队参赛。”“我们十分迫切地希望让队员们去参加比赛,找一找比赛的状态。”

按照现在的世界排名,国羽在男单、女单、女双和混双上都能达到满额参赛的要求,但是在男双项目只有一对选手排名前八,按规定只能获得一张门票。

特殊时期迎难上

靠视频远程摸对手的底

张军表示,在过去一年中,很多国际比赛都没举办,他们主要在集训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模拟对抗、观看对手的视频资料与比赛录像,及去年举办的超级联赛、全国锦标赛等来锻炼队员的作战能力。

“现在不能近距离看到各个国家队选手的表现,但现在有很好的视频录像和比赛转播。我们现在一个是通过原有的(对手资料),另一个是通过视频录像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夏煊泽补充道。

新队长——郑思维

此前,关于新一任国羽队长的人选一直处于未明朗的状态,不过就在今天,这个悬念终于被画上句号,新队长就是——郑思维。

郑思维是混双排名世界第一的国羽王牌选手,就在上周,他刚刚度过自己的24岁生日。

在谈到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时,这位新队长表示,现阶段最大的困难还是缺少与国际对手的实战切磋。

“备战到目前来说应该算顺利的,唯一的困难就是,因为(疫情)我们没有机会去参加一些国际大赛。通过大赛,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与国外对手的一些差距。不过还是期待奥运会吧。”郑思维说到。

南方集训有助调整

石宇奇伤情恢复九到十成

只训练,没比赛,长此以往容易让运动员有劳损伤。夏煊泽表示,此前国羽队内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不过在更新了配套的“训练+治疗”方案及将训练地转移到更为暖和的南方(海南陵水和福建晋江)后,这一情况已有所好转。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