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8岁的郎平入选国家队,当年适逢改革开放,重新与世界接轨。一切百废待兴,由零开始,运动场成为展现国家软实力一个重要窗口。中国一向擅长的乒乓球、羽毛球,均属小球。足球、排球和篮球三个大球项目,才是国力的象征。
日本女排和苏联在1960至70年代雄霸排球界,当时中国女排缺乏资源下,几代球员和教练只能默默耕耘。艰苦奋斗多年,中国女排直到郎平一代,终修成正果。1981年日本大阪举行第三届世界杯,教练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姿态压倒主场兼争取卫冕的日本,首度封后,中国之一次成为世界冠军。接下来中国女排在1982年的世锦赛首度夺冠,更大舞台是两年后的洛杉矶奥运。
身高1.87米、击球高度达3.17米的郎平,成为球队的灵魂人物,她的扣杀快、狠、准,获得铁榔头外号,与古巴弹弓人路易丝和美国球手海曼合称为世界三大主攻手。1984年奥运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当时羽毛球和乒乓球尚未纳入奥运项目,更大机会赢得含金量更高的奥运三大球类项目,正是女排。
在全球更大 体育 舞台,郎平率领中国女排登上颁奖台更高一格,成功让中国被世界看见,并实现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三连霸。郎平扣杀的画面不断被重播,她不止成为中国国家英雄,同时风靡全球排球迷,如今已贵为国际排联(FIVB)执行副会长的路易丝忆述,古巴人都很崇拜郎平,大家都知道她铁榔头称号的西班牙文。
无论如何伟大的运动员也敌不过伤患,郎平退役后没有踏上国家为她铺设的青云路。她放弃特别为她预留的北京市体委副主任高职,拿着全家仅有90美元到美国自费留学,如她的口头禅一样,一切由零开始。
1986年到新墨西哥大学读书并兼任助教。之后一度短暂复出,1990年为中国赢得世锦赛银牌。比起在中国时期的威风八面,郎平到美国后专注家庭生活,1992年诞下爱女白浪。身为英雄当然不能闲着太久,中国女排青黄不接,1995年郎平回国执教,展开教练生涯。
郎平是中国国家队历来之一位女性主教练。由球员变成主教练,压力几何级数倍增。为协助中国女排早日提升实力,郎平每天不停工作。她的母亲说,郎平即使回到家中,仍不忘观看影片分析,挨夜和假日开工是常事,甚至数度晕倒训练场,吓得年迈双亲都哭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率队走出 历史 低谷,获得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1998世锦赛亚军,任务完成后,1998年以 健康 理由辞职。
离开国家队主帅岗位后一年,郎平转任意大利职业排球队,6年间教过3支不同球队,延续捧杯捧到手软的生涯,数度获得年度更佳教练奖项。2005年,她作出一个在中国引发重大争议的决定——执教美国女排。
郎平这个决定,受到不少批评,甚至被指叛国。事实上,她回国执教的1995年与丈夫白帆离婚,年 *** 儿随父亲留在美国,因此郎平希望争取时间与女儿共处而接受美国女排主帅一职,绝对可以理解。问题是,2008年奥运由北京主办,郎平要带领美国队回到家门前倒戈,情况便有点尴尬。中美两国在奥运小组赛已经相遇,美国女排在郎平指导下,表现果然突飞猛进,以3:2击败中国。
正当外界以为她会续留美国队,2008年底郎平以享用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为由不续约,到土耳其执教职业队。大半年后回国接掌恒大女排。2013年4月,郎平再次接过中国女排帅印。她生涯的每次转折,总是令人意想不到,不变的是,所到之处均是奖杯和荣誉满身。
首次执教中国女排时,离她退役时间较短,当时她只有35岁,时隔15年,她面对跟女儿年纪相若的新一代球员,执教风格由魔鬼教练变成慈母。曾为顶尖球员,郎平对胜负自有一番理解,不会因为输球便大骂球员,竞技比赛,有赢便有输,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赢在哪里,输在哪里。
她与爱徒朱婷和众队友合力为中国女排再闯高峰,2015、2019两届世界杯夺金,2014、2016两届世锦赛一银一铜,最重要的胜利当然是2016里约奥运的一面金牌。郎平成为先后以球员和教练身份夺得奥运排球金牌的史上之一人。比起开心,她更大感受可能是如释重负。
运动员生涯的旧患,一直在折磨她,每年她会到美国入厂维修个月,治理身上大堆伤患。她的日程表上似乎只有排球、医病和家人,没有其他。为排球征战多年的铁血女战士,显然已经累了,表明今届奥运后将会退休。在此之前,她必定会尽力帮助力求卫冕的中国女排再创佳绩,再一次,她强调:我们不能按照上一届的节奏和规律去套,而应当一切从零开始。
从不怀缅昔日成功,正是郎平的成功之道。排球运动本身和战术均千变万化,她一直拥抱转变,不怕转变,最重要的是她大胆肯搏,从不怕输,结果大获全胜。
主教练:安保 澄
边攻:1长内 美和子、2工藤 岭、4山口 珠李(兼副攻)、5(C)荒谷 栞、6堀江 美志、7林 琴奈、8中川 美柚
副攻:9山田 二千华、10横田 纱椰香、13入泽 麻依
二传:12塩出 仁美、16安田 美南
自由人:3花井 萌里、11水杉 玲奈
平均年龄:19.4岁
平均身高:176cm
刘宴含MVP,孙海平更佳二传,高意更佳主攻
大松博文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新增加的比赛项目包括在日本更受欢迎的柔道和排球,柔道是日本的国技之一,日本选手夺金并不奇怪,但是源自西方的排球运动,日本女排却能夺得金牌,令全世界感到震惊。日本女排身材矮小,根本无法与苏联、波兰、美国选手相比,更难以想象的是,这12位球员多数来自大阪附近的一家纺织厂,他们的教练就是这家纺织厂的原料采购部经理大松博文!
大松博文与日本女排
大松博文出生于1921年,国籍是日本,20岁入伍,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成为战争中少数生还的幸运者。1952年,大松博文在他所供职的纺织厂组织了一支女子排球队,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队员们的排球技术,他采用了极为残酷的“魔鬼训练法”,经常对球员敲头、踢 *** 、大声痛骂,甚至羞辱等等,以铁血教育训练出一只令人丧胆的队伍。由于运动量太大,常常会训练到深夜,大松博文一度遭到劳工组织的集体 *** ,外界媒体也对他倍加质疑。
大松博文与日本女排
1960年,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参加“第三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并一举获得了亚军,然而并没有引起日本国内的关注,大松博文一气之下摔碎了亚军奖杯,发誓要为日本带回一座真正的世界冠军奖杯。两年后,大松博文再次率领日本女排参加“世界女排锦标赛”,以全胜成绩获得冠军,震惊体育界,当时已经41岁的大松博文一举成名,他的魔鬼训练法也风靡一时,日本媒体甚至给他起了一个“魔鬼大松”的绰号。在大松博文的带领下,日本女排连续多年问鼎世界级大赛冠军,并于1964年获得前文所说的日本历史上之一块“奥运会”女排金牌,大松博文秉持着“要想当世界之最,就必须要接受世界上最严格的训练”的信念,成为体育界的一股“清流”。他带领的日本女排创下了世界女子排坛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
大松博文与日本女排
1965年大松博文宣布辞去日本国家队教练一职,引起了我国排球界的注意,当时的“中国排协”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特邀大松博文来华协助中国女排训练。大松博文先后四次来到中国,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曾在日本《读卖新闻》撰文谈起这段经历:“这是我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访华时候的事。周总理到北京体育馆来看我们练习,那时,可能是他碰巧看到我打运动员的 *** 。
“后来他在休息室里一见到我就笑着说:‘解放后,中国有条法律,就是不准打人。身为总理的我请来的大松先生,这样对待运动员,她们要是说责任在我,那我就不好办了。’当时,我忽然注意到他穿的衣服的袖口,在破了的地方补着一块补丁。我会见过各式各样的重要人物,但从没见过一个穿这种衣服的人。我早就有这样的印象,认为他是一位严格、卓越兼备的人,看到他穿这样的衣服,就再次使我感到,他是个比任何人都严于律己的人。”
周总理接见大松博文
在来到中国以后,大松博文保持着一贯的魔鬼式训练风格,令当时的中国女排“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训练强度。大松博文提出“三从一大”的精神,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为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的排球理念,也奠定了日后中国女排艰苦卓绝的精神意志,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女排教父”。也正是因为中国女排在大松博文的指导下进步相当明显,中国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也受到启发,开创了自己的训练系统迎来崛起。不过令人遗憾的是,1978年大松博文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离开了人世,最终没有亲眼见证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历史性时刻。
周总理接见大松博文及女排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exceeding compensation)亦称“”超量补偿。是指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能量恢复过程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机体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仅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待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其程度和出现的早晚与运动量密切相关:运动量越大,消耗的物质越多,超量恢复的程度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相反,运动量越小,消耗的物质越少,超量恢复的效果亦不显著,但出现得较早。据此规律,可合理安排大运动量训练。
中文名
超量恢复
外文名
exceeding compensation
提出者
雅姆波斯卡娅
具体事项
做好整理放松活动等
理论意义
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等
别称
超量代偿
内容简介
超量恢复
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这就是“超量恢复”。
理论研究
超量恢复
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她的研究证明:
⑴在适宜的 *** 强度下,运动肌糖原消耗量随 *** 强度增大而增加;
⑵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恢复;
⑶超量恢复的数量与消耗过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消耗越多,超量恢复效果越明显。
此后,许多运动生化工作者对肌肉中磷酸肌酸、肌肉蛋白质、肌红蛋白、磷脂、酶活性的超量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同物质超量恢复的速度不同。由此提出:
⑴肌肉活动时消耗物质的超量恢复原理;
⑵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异时性原理。
理论内容
原理概述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后,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肌肉发胀、发硬,肌肉围度增大,故此时开始更大负荷的训练效果更好。否则,肌肉中供能物质的存储量逐渐降低,就错过了时机。
超量恢复是建立在充足营养和充分睡眠基础上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补充是超量恢复的物质基础,充分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能量物质的合成再生,基本上在睡眠时进行的,因此营养和睡眠是两个重要环节。
剧烈的运动停止,能量的消耗大幅度下降,这时合成必然超过分解,直至身体恢复彻底。这种不断的大量消耗身体内能量物质,又不断地恢复,特别是形成的超量恢复是我们人体进行运动健身的重要生理学依据。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了,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人体的肌肉力量之所以在合理训练后能够逐渐提高,就是因为有“超量恢复原理”在起作用。
目前所有的肌力练习 *** ,可以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基石推导延伸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肌力的增长,人体就不会具有可训练性。
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休息时间,每次进餐时,必须要有蛋白质。而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要大些。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时。
在训练后恢复期的时候所要提醒大家的其实就是两点,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合理搭配。超量恢复期其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要求我们做好训练和饮食计划,抓准最适合自己的时机进行训练、休息和补充营养,进步会很快。
恢复三阶段论
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
1.运动时的恢复阶段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消耗过程(分解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合成过程)也在进行,只是由于身体运动时间长、强度大,而消耗能量物质较多,身体各器官系统发挥更大的机能能力参与恢复(再合成),也满足不了消耗的需要,造成消耗多于恢复,体内的能量物质不断减少,身体活动的机能能力下降。
2.运动后的恢复阶段
身体运动停止后能量物质的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就明显占优势,这时各种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运动前)的水平。
3.超量恢复阶段
运动实践证明,人体运动后的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有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上。
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在生理学上主要是一种 *** 与反应的关系而形成的,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强度( *** )越大,造成能量短缺,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性能量补充,同时身体其他器官的机能状态也是如此。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健身、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和掌握这个规律,是目前正在不断探讨的课题之一。
理论应用
应用概述
超量恢复
不同能源物质在运动时的消耗速率和恢复时间是不相同的,而不同专项运动对消耗能源物质的要求不同,这就成为选择休息间歇、掌握负荷强度和量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指标。目前认为可以根据不同能量物质恢复的速率来安排不同专项练习的间歇休息时间;而超量恢复则是课后休息期至下次训练时应掌握的指标。
在训练课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量,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训练课中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和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在运动间歇休息期恢复或消除。能量物质的恢复通常用半时反应(Re- actionofHalfTime)表示,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消耗物质二分之一所需要的时间。
磷酸原恢复
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是磷酸原恢复。在10秒全力运动中消耗ATP和大部分CP,运动后其恢复规律。
研究表明,磷酸原恢复一半的时间为20—30秒,力竭性运动后30秒CP恢复约70%,基本恢复的时限为2—5分钟。这意味着在10秒以内全力运动的训练中,二次运动的间歇时间不能短于30秒,保证磷酸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至少恢复一半以上,就可以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组间休息间歇控制在磷酸原完全恢复时。由表9-15可见,组休息间歇在4—5分钟为宜,使机体活动在一个新的起点开始。
乳酸消除
如果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则选择氢离子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间,作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间。目前研究结果认为,30秒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为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4分钟,因此,休息时间要长达 4—5分钟。更 *** 酸生成的成组练习为4X100米跑,跑后血乳酸消除的更佳半时反应为15分钟左右,‘活动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消除速度加快。在运动后恢复期,乳酸的消除速率受休息方式影响。活动性休息中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 11分钟,恢复至安静水平约1小时,而休息性恢复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需要25分钟,恢复至安静水平则需要2小时。实验证明,进行轻量的活动(如散步、慢跑)比 *** 和躺卧休息方式乳酸的消除速度快。因为轻量活动时,血液循环较快,输送至肌肉中的氧较 *** 时多,肌肉中代谢水平也较高一些,有利于乳酸消除。
训练课后适宜的休息方式影响血乳酸恢复至安静时水平,如 *** 需1-2小时;而进行慢跑或增加一些恢复性措施,如 *** 、热水浴、碱性食品等,则仅需30分至1小时即可。
理论意义
超量恢复
⑴能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训练效果更好,运动成绩提高最快。因为在这个阶段体内能量物质最充足,机能水平也高,并可以适当加大运动负荷,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超量恢复。下次运动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运动效果,甚至是无效。
⑵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可以更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 *** ,根据 *** 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的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所以,超量恢复是人体从事大运动负荷(极限负荷)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⑶不同性质的身体运动,可以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力量性练习,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性练习,主要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性练习,主要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上述三种能源物质中,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出现超量恢复最快,因此速度素质有时候提高较快,但消失也快;肝糖元较磷酸肌酸超量恢复慢;蛋白质的超量恢复出现最慢,但消失的速度也最慢。
注意事项
理论概括
超量恢复
⑴身体进行不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间歇时间。要强调是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身体运动。有资料证明,跑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可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便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马拉松跑后,脂肪要在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大负荷的游泳练习后,整个身体机能在第5~8天才会出现超量恢复。
⑵并非是无原则的运动负荷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身体运动都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进行大负荷练习,负荷过小,则练习无效果;负荷超生理“极限”,则可能伤害身体,影响健康。生理“极限”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⑶身体运动后的恢复手段要正确。如果运动后恢复手段不得力,一方面形成不了超量恢复,另一方面可能形成疲劳积累,出现明显的机能下降,影响锻炼效果和身体健康。
⑷初次起步参加身体运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基础较差者,不得急于求成。在这种条件下,首先要掌握一些超量恢复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另外在追求超量恢复效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各种练习技能。
具体事项
1、做好整理放松活动
做整理放松活动,可以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身体活动过渡到安静状态。就像汽车要停车必须经过减速过程一样。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紧张、缺氧、血压高、心跳快等,若不进行放松,可能造成静脉血(下肢的)回流受阻,脑部贫血、缺氧等,产生“重力休克”。因此,整理放松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整理活动主要包括一些深呼吸运动和缓和身体及松弛肌肉的活动,让身体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
2、加强营养补充
人体参加运动后必须要通过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补充所消耗的能量,这是帮助身体恢复,使运动奏效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身体练习补充不同的食物,如耐力性练习后要注意糖的补充;力量性练习后注意蛋白质的补充等。一般来讲还要注意无机盐和维生素B1、C等的补充,有利于调节体内代谢过程恢复与平衡。
3、物理 ***
主要是采用 *** 、洗热水澡、冷水 *** 皮肤、电兴奋、用甜或酸的水漱口、闻芳香气味等,可以促进恢复过程。
4、心理调节 ***
心理调节主要是采取自我暗示、谈笑话、听相声和音乐等帮助身体恢复。
超量训练与过度训练
Peter Fu NSCA运动与健身 2017-02-21
超量补偿原理
在经历一次较大量的训练后,肌肉的机能水平会出现暂时性的降低,然后随时间开始恢复。经历一段时间恢复过程,肌肉机能水平会稍高于训练前,这就产生了超量补偿,如果能够找准这一时机不断进行训练,训练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过度训练
相对于超量补偿,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过度训练。是指在肌肉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再持续性进行训练,导致肌肉机能水平的持续下降。
我们制定训练计划时,训练之间最后有一定的间隔,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产生超量补偿。产生超量补偿的时间大约在48—72小时之间。
利用好超量补偿原理,肌肉机能下降(肌损伤和超量补偿)都会为肌肉增厚和发达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把肌损伤定义成产生肌肥大的不可或缺条件是不正确的。肌损伤只是促进肌肥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肌肥大的主要原因是代谢物堆积、激素分泌等,也就是无肌损伤也可产生肌肥大。这也就是有些耐力性项目也可以塑造结实肌肉的原因,例如: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运动与健身必须遵循科学的指导,所有的经验都应经得起科学实践检验,我们盲目的认为出汗就可健康,运动就一定带来健康。
这个教练的名字你应该不陌生,叫大松博文
1964年东京奥运会,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夺取奥运会冠军。1965年4月,周总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训练中国女排。在上海,大松博文对中国女排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残酷训练。1965年五一劳动节,总理邀请大松博文夫妇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宴会。席间,当总理询问女排训练情况时,大松毫不客气地说:“我正在训练的中国选手,连日本女排一半的训练量都不到。”总理严肃地说:“请你把大松精神移植到训练中。”
后来,大松博文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姑娘聪慧勤劳,国家更高级别领导人对女排这样关心,将来中国女排必定超越日本队,她们总有一天会夺取世界冠军!”
1975年大松博文因心脏病发作辞世。他虽然没能看到日后中国女排的崛起,但他为中国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提到中国女排,大家就会想到现任中国女排教练郎平,因为郎平不论是当年作为中国女排运动员还是现在的中国女排教练都为中国女排获得过世界冠军。说到中国女排教练,我觉得咱们中国女排能有今天,跟四位教练员的指导分不开,这四位中国女排教练是大松博文、袁伟民、陈忠和、郎平。
大松博文是日本女排教练,虽然没有担任过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但是曾经来中国指导中国女排的训练,大松博文是一个性格强势说一不二的人,日本女排把他称作魔鬼教练。
大松博文离开中国后,那批受他特训的女排队员回归地方队,立刻成为各自队伍中的“超一流选手”,实力完全超过其他队友不止一个等级。
应该说,当时的中国女排,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强队发起冲击的能力。
1974年之后,中国女排重新组建,那一年,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来了一个35岁的男主教练,名字叫袁伟民。袁伟民上任之后,得到了一个队员们对他的评价:比当年的大松博文还要“魔鬼”!袁伟民不仅仅在训练强度和手段上绝不亚于当初的大松博文,更是直接找来了男排队员直接和女排比赛。
袁伟民的执教风格堪称魔鬼教父
事实上,袁伟民确实是受到了大松博文的影响。
大松博文当年在中国指导的时候,除了主要指导中国女排之外,还抽空指导了中国男排——袁伟民就是当时国家男排的主力二传,他同样也对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刻骨铭心。
大松博文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训练手段和执教思路,在袁伟民身上得到了继承,以及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在袁伟民的指导下,中国女排经历了漫长的磨砺和等待之后,终于破茧成蝶。
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排球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成绩,压倒卫冕的东道主日本队,一举夺冠。
赛后,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发表了一篇谈话,在回顾了中国女排艰苦奋斗的过程后,特别感谢了大松博文多年来对中国女排的帮助。当时日本舆论界盛赞这是一篇“有体育家风度”的谈话。
自此,一个中国女排的腾飞时代开始了。而大松博文当初对中国女排的期待,也成为了现实。
袁伟民很好地沿袭了大松博文的排球理念。根据中国人的特点组建队伍。同时创新了不少技术动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副攻在2号位的牵扯作用,增加战术变化,创新了背飞战术,这一技术成为排坛的主流技术,经久不衰。训练量也是巨大的。这在当时各种通讯报道中都有体现。
随后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横扫国际大赛金牌的光荣事迹大家都知道了。
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和奋力拼搏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女排精神的由来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排精神什么时候诞生的
排球 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赛是代表世界更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1979年底,在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席位仅一个月之后,中国女排就夺得了亚锦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之一个冲出亚洲的项目。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激烈的争夺,11月16日,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袁伟民获“更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更佳运动员奖”、“更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紧接着,在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中国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二次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之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当时的《***》就曾报道,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国女排收到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达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生产单位的职工在信中表示,要“学习女排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则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力度。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 事迹 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更多的中国人则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 口号 ,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女排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拚搏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被大力提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则指出,“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的五年冠后,女排精神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实际上,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而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看着女排姑娘们一次一次的飞身鱼跃救球,一次一次带伤参加比赛,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直延续影响到各个行业。
女排精神的由来因素
1.外教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有“魔鬼教练”之称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75场连胜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大运动量和多球训练也被引入到其他项目中。日本教练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大松博文开创了外教来华执教的先河,从此,吸收了先进技战术理念的中国女排逐渐崛起。
2.国家领导
当时 乒乓球 运动已经开展得很好,而作为集体项目的排球却还没有起色。大松博文在北京访问时,其新颖的训练 *** 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在看过大松的训练后,也提倡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排球训练。 当时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浮夸风较严重,工作不踏实。正好排球界出现了这样的机会,周恩来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3.机遇
“”后期的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1976年6月,袁伟民走马上任重新组建中国女排,并召回了一批已为人母的老队员;同时也挑选了一批年轻选手,后来“三连冠”时的主力曹慧英、杨希、陈招娣都是15岁左右。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在大赛显露锋芒也是时间问题。
4.外力因素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这样中国女排就有机会在更多的国际大赛中露面。当时,中国男排战绩有所滑坡,而中国女排却不断取得好成绩,逐渐成为当时国人最为关注的项目之一。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并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5.国家需要
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状态,但中国朝哪走并不明确。此时,中国女排站了出来,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国的跳水、 体操 和乒乓球取得了许多辉煌,但排球因其集体作战,以及对抗的激烈程度,还是带给国人最深的触动。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国”的口号。这一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参赛资格;中国女排以7连胜首夺世界杯。中国人的自尊、自强在的排球赛场酣畅淋漓的扣杀中,得以体现。
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
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女排精神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我们改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感觉到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得到实现。如果每个人为满足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甚至不惜损德犯法,那么整个社会将成为一盘散沙,个人利益最终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弘扬女排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让人们能明确国强我荣,国弱我辱,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让人们明确实现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每个人勇敢的奉献,真诚的付出,建立同心同德,团结互助、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最终用正确的精神力量规范、矫正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获得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
2021年国家乒乓球男队队员名单:马龙、许昕、樊振东、梁靖崑、王楚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1比利时欧洲杯战绩,以及比利时国家队历届世界...
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楚钦单打冠军后的微博王楚钦为什么微博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22年世界杯在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世界杯2022...
2023年欧洲杯赛程时间表2023年的欧洲杯预选赛赛程有...